close
穹頂之下


新年開工超過一個星期了,好話和吉祥話似乎也都說完,expired了,整個社會又開始真刀真槍彼此對付。
最近兩個話題:慈濟內湖開發案及柴靜對於中國霧霾問題所製作的《穹頂之下》影片,引發了熱議。批評、讚許、維護和詆毀的言論佔滿了各種電子、通訊及平面媒體。
對於內湖慈濟開發案和中國霧霾,我既無立場也未研究,沒有發言權,不過,對於各項毒舌批評卻是倒盡胃口,雖然已經築起「不看、不聽、不議論」的過濾防火牆,雜訊卻如魔音穿腦,無孔不入。有關慈濟事件,我推薦大家看看聯合報3月3日社論《慈濟風波所折射的三種社會變貌》那是持平之論。
有關《穹頂之下》的批評,無論是柴靜自己開著4,000cc排氣量的車子、跑到美國去生孩子、個人情感介入太重、不符合新聞報導的專業性…等等,在言論自由時代當然都可以議論,但真的一點都不重要。這些問題縱使都成立,是不是這個影片、這篇報導就不成立?沒價值?霧霾問題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就不用討論?

中國人帶著螃蟹的基因?

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社會就是一個螃蟹社會,這使得中國及港、澳、台等地,無論社會發展、城市發展,甚至政治發展,除非受過帝國主義侵略者洗禮,有些基礎建設,否則都嚴重滯後(很悲哀,但確實)。
什麽是螃蟹社會?這要從螃蟹的習性說起----
當捕蟹人抓到一隻螃蟹,放進竹簍後,他必須將竹簍的蓋子蓋上,否則螃蟹會順著竹簍爬出來;可是當他抓到第2、第3隻螃蟹後,縱使忘了蓋上蓋子,也不必擔心螃蟹爬出來,螃蟹愈多愈不必擔心。
這是因為被抓到竹簍後,只要有一隻螃蟹奮力往上爬,爬到較高位置時,其他的螃蟹都會拉牠後腿,將牠扯下來,結果是誰也上不去,出不了。
螃蟹的習性邏輯很簡單:你不可以比我更早得到好處。
無論你自認為是台灣人、中國人、華人…,是不是對於我們所處的社會有同感----我們許多人都帶著螃蟹的DNA?

黑點效應

另一個與此相像的現象,無論在社會上、組織裡或學校課堂都普遍存在的,叫「黑點效應」。
課堂上,一位小學老師,在一張A4白紙上用黑色白板筆畫上一個米粒大的黑點,拿起白紙,讓同學們寫下他們看到什麽,結果全班40位同學中,有39位寫著「黑點」,只有Sam同學寫到「一張白紙,上頭有一個小黑點」,老師說道:「這一個黑點,在這張白紙上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可是大家都只看到黑點,除了Sam,沒有人說看到了白紙。」
「我們看待別人,可不能只看到他的缺點,是不是應該先肯定他的優點或正常的部份,再談缺點?」那一堂課,老師利用這張白紙和上面的黑點,做了這麼一次機會教育。
黑點之所以引人注目,正因為它突出。但過份突顯缺點,只會抹煞貢獻、戕害工作動機!
沒有任何人或組織完美無暇,慈濟和柴靜不可能沒有缺點,都有些待改善的問題,但是她們對社會已產生或將產生的貢獻是不是鉅大且值得肯定與尊敬?如果是,你非得放大那個黑點嗎?
指正黑點的人還有一種自我超越的感覺:連他都可以指正,可見得我的智慧、見識和能力有多高強!
但,事實通常並非如此,甚至剛好相反。
黑點可以討論,但批評前必須對於別人做好的99分給予充分肯定,再就不足的1分給予建議----前提是你取得發言權。我只要認為在該議題上自己沒有立場、缺乏研究、社會貢獻不如對方,我就閉嘴。
存在黑點效應的組織,多做就多錯,好的創意或提案也出不來,提出來也是被當箭靶射擊。
您的組織是螃蟹社會嗎?您的組織管理哲學是黑點哲學嗎?如果是,組織員工的工作動能必然低落,也必定是低效能組織。
相信您身上沒有螃蟹的DNA,從自己開始,扭轉這一切,好嗎?

文章歡迎轉載引用,轉載引用時請註明出處。
圖片取材自網路,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當即取下。
arrow
arrow

    安培俠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