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正向思考與說好話
有人問余光中教授:「李敖天天找你碴,你從不回應。這是為什麽?」
余詩人靜默片刻,回答:「他天天罵我,說明他的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不搭理,證明我的生活裡可以沒有他。」
多漂亮的回應!
余光中不只是浪漫的詩人,還是有智慧的學者。
許多人對於慈濟基金會近日來飽受批評攻訐不予正式回應感到不解,認為不回應就是默認或自知理虧。我則認為不回應最是上策,無論以佛法超然看待毀譽或以世間法面對是是非非,「止謗莫如自修」有則改過,無則嘉勉。縱使慈濟回應,嗜血媒體及毒舌名嘴肯定仍然窮追猛打,沒完沒了,一旦落入你來我往的口水爭執,就連般若智慧都沒了。

神奇的比馬龍效應

在上一篇部落格發表後,恰巧3月8日姪兒方祖涵在聯合報《名家論壇》專欄一篇文章《說美麗的話》見報,讓我有前後呼應的感覺。本來就想寫一篇正向思考的文章,正好接續。
「說美麗的話」(#SpeakBeautiful)來自護理品牌多芬的官網行銷活動,其實就是「說好話」。我的見解是:正向思考是說好話的先決要件,能夠正向思考,能善解眼前一切,才可能真心說好話。
希臘神話裡有一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故事,這就是正向思考、正面期許和說美麗的話。
這一則故事的主角比馬龍(Pygmalion)是古時塞浦路斯 (Cyprus ) 的國王,熱愛雕刻藝術的比馬龍,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成的少女蓋拉媞雅 ( Galatea ),並視為夢中情人,日日夜夜都與這座雕像說話,他真摯的情懷,感動了愛神阿芙達 ( Aphrodite ),她賦予雕像生命,石雕少女竟然化成真人,並且成為比馬龍的王后。
從此,「比馬龍效應」被視為自我期許和應驗的預言發展,特別應用在教育心理學。
1966年,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執行了一個有關比馬龍效應的實驗,研究人員先測試一批小學生的智商,從中隨機抽出20%做為實驗組,然後對教師宣稱這批學生是「資優兒童」。大約一年後,研究人員再為這些學生測試智商,發現實驗組的學童智商增長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
為甚麼本來並非真正資優的學生,被點名為資優兒童後,智商發展會突飛猛進呢?原來是教師們對被欽點為「資優兒童」的學生特別看重,給予密切的關懷、重視與鼓勵,在這樣的關愛環境下,增強了實驗組學童的自尊和自信,刺激了學習動機,也加快了他們的成長速度。
這個實驗證實:即使並非真正優秀的孩童,在被賦予更高期望以後,會表現的更好。內心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們容易成功;而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們,終將失敗。

啟動組織的正向期許

我常在想,台灣電視媒體上所謂的「名嘴」會不會快樂?依據他們的行為,我們可以推論他們八成是一群負面思考的人,而負面思考的人是不可能快樂的,連帶受他們影響的人也不快樂。
近來我發覺周遭許多朋友難免受到媒體傳播的影響,聊不到三句話就轉到慈濟事件,顯然思緒跟著起舞,精神跟著燥動,有人為慈濟抱屈擔心,有人從支持轉為懷疑,有人則跟著咒罵…
我用選擇題請問大家一個問題好了:
問題:台灣如果沒有以下哪個勢力,會變得更美好?
選項1:慈濟;選項2:媒體名嘴。
這個問題如果做民意調查,我相信會很有趣。
您當然知道我會選哪一個,我也知道大多數人會選哪一個。
回到我們所關注的組織環境經營,組織裡如果充滿批評、否定、攻擊言論,不會更進步,只會使大家更不快樂。
開始正面期許,對著你認為不夠滿意的事情或部屬、同仁,先當個「比馬龍」吧,好話說多了,它(他)們會更好,會變美麗的。
我試過,也一直這麼做,真的有效!

文章歡迎轉載引用,轉載引用時請註明出處。
圖片取材自網路,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當即取下。
arrow
arrow

    安培俠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